5月25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副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国“数字政府”的政策演变——兼论“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关系》在《行政论坛》期刊上发表。
该成果的出发点是从公共政策的层面探讨“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这两个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概念背后的不同逻辑。首先对二十多年来相关理论和实务文献进行统计,探讨在理论和政策上使用两个概念的不同特征和趋势,然后详细地回溯了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的发展进程,并总结了当前数字政府发展的主要特征。
成果指出,从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的角度,“数字政府”不是新概念;中文“数字政府”不仅与“电子政务”几乎同时出现,而且含义基本相似,只是在使用上与学科背景、使用环境等相关;从政策概念的角度,“电子政务”术语的使用时间较长,而“数字政府”在中央层面的政策文件中比较新。因此,二者主要是作为一种政策概念的差别,反映了不同的政策内容。
关于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的发展进程,该成果从对系统、规划与管理的顶层设计,由分散向统一转变的工程规划和城市试点,由互联网技术转向互联网思维的信息服务与监管等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中央层面的相关政策演变;并从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地方数字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大数据治理机构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地方政府治理的数字化也在不断推动模式创新与体制转型。
最后该成果强调就学术和技术研究而言,“电子政务”是常见的“大词”,“数字政府”是“小词”,二者不仅是实践总结,还包含未来想象以及对相关命题和一般规律的探索,让不同研究和决策主体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产生更多思想和应用创新,因而没有必要做出严格区分。同时该成果系统总结了二者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调整:一是核心目标从转变政府职能向治理现代化提升;二是顶层设计从流程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三是政策议题从“用数据治理”向“对数据治理”扩展;四是治理架构从分散化模式向平台化模式转变;五是技术基础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