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是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而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形成“自主概念”。本文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说明基于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贡献。燕继荣教授把这种贡献概括为“发展导向的知识贡献”。本文是燕继荣教授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杂志召开的“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跨学科观点”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布者: 时间:2022-11-29 13:38:42 浏览:
【202221】燕继荣 | 发展导向的知识贡献
注:本文原载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年第6期。
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些年教育部推出的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计划,也在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杂志编辑部把这个主题转化为“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议题。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是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而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形成“自主概念”。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两个概念: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借用过来,可以区分“理论自在”和“理论自为”两种状态。不管怎样,提出自主知识的构建都是理论自觉的表现。本文只是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说明基于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贡献。我把这种贡献概括为“发展导向的知识贡献”。
中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起飞发展——模仿发展——创新发展。我们现在正处在创新的阶段,因此关于经济知识的方面也应该有所创新。经济学对于自主创新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的相对性。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第二,自主创新的主体性。自主创新是以人为主体,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以内容来划分包括自主科学创新与自主技术创新,以主体来划分包括个人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国家自主创新、民族自主创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主创新是实行赶超战略、后来居上、超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四,自主创新的多样性。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当然我们讨论的是知识创新,对于知识的自主创新,应该回到最基本的规律上。我们对知识的构成实际上划分为解释导向(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发展导向(社会科学)的知识。在政治学理论中,我们区分了解释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解释性理论更多的是解释导向说明的事情,发展导向更多的是强调主观上的能动。解释性的理论重点在于过程的说明,所以发现和发明是它的创新;而规范性理论的特性是目的导向,其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于构建、传播或重新构建。
创立自主知识,是一种主观自觉。谁都希望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并非有了主观自觉就可以马上实现。自主知识创新并不是以主观意识为唯一的障碍。自主知识创新需要诸多条件。首要的条件是要有理论自觉,其次要有长期的积累。在社会科学中不敢奢望能够“大跃进” “突击队” “全系统”地创建自主知识体系,能够在既有知识体系中添加新内容就算是不小的贡献了。
不破不立,理论自觉首先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质疑批判的基础之上。今天,对于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我们提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意义有三:不能甘心于做别人知识的搬运工;不能只停留在为别人的理论假设寻找案例证明和事实检验;不能把引述别人(国外)文献和观点视为学术评价的标准。
从政治学来说,我们也希望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体现在针对自由主义的新政治经济理论,针对消极政府、发展型政府的新政府理论,针对民主化的新政治发展理论。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政治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演进理性与建构理性是当代社科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政治学者和政治学家们,打破传统理论教条的禁锢和限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论证;创新思想和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提供了论证;如果说经济学提供了市场机制的论证,政治学更多提供了政府机制的论证。今天,这两种机制的有机配合,已经构成为中国式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第二,创新政府理论。消极政府——积极政府——发展型政府构成了现代社科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政治学研究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法治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等,对于构建“政府新论”做了准备。第三,创新政治发展理论。现代社科知识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政治发展的议题:多年来,如何解释中国政治,如何说明中国的政治发展,我们面对国际话语的压力,一直在努力思考。
最早,我们提中国特色的民主,现在进一步解释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此外,中国政治学以治理变革为核心,突破民主改革定义的局限性,论证了中国全面改革实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中国实际和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和经验为内容,形成对中国政治问题的解释;对国家治理的系统性解释——治党、治政、治民;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议题的全面展开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政党治理、贫困治理、环境治理、腐败治理、社会治理等。
我觉得这些应该算是中国政治学在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方面做的一些努力和取得的一些成果。谋求社会科学知识创新,需要明确一些问题和原则:一是要遵循学术规律,要明确谁的“自主”(国家、团队、个人),以个体、团体、学派为主体是应该的。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是以学术兴趣为导向,还是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现在我们可能要更加重视现实问题。三是要融合既有知识,熟悉前沿理论和工具,融入世界知识体系,闭门造车不可能,自说自话不可行。四是要关注问题和事实的概念化,而不是故事化;要科学化,而不是文学化;要能够经受质疑的理性化,而不是政治化。这就是说,研究追求的是可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不是社会动员的口号和个性化叙事。中国人学术专注于人伦教诲,少有客观事实的科学解释;中国人擅长历史叙述,不善于概念化建构。但这些,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有的自觉意识。五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应该符合人类理性、文明的发展方向。反智、反现代、拉仇恨、制造隔阂的概念和理论,肯定不是方向。
本文作者: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