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专家视点

提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后,研究在讨论提出概念体系必要性、讨论概念定义基础上,依照文明“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的基本逻辑,发展了包含“文明本源”“文明本身”“文明发展”为核心的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文明概念体系分析最基本框架。之后,在对概念体系具体阐释基础上,发展了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并讨论了概念体系发展的关键任务。研究不仅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简明扼要的路线图,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新基础。

发布者:  时间:2024-11-07 14:22:53  浏览:

【202411】杨立华 | 盖房先烧砖: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体系

注:本文观点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9期。

人在世界上,既有作为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也有不同群体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共性体现了人类的同质性,提供了从科学角度解释人类行为的基础;而个性和差异性则显示了多样性,是科学无法完全揭示的,需从文化和文明角度理解。因此,人的生活既是科学的,也是文明的,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过于强调“科学性”,忽视了“文明性”。这种片面性导致强势文明通过掌控科学话语压制其他文明,既扭曲了科学,也损害了人类整体利益。因此,我们主张发展“文明社会科学”,包括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回应全球公平正义的需求,推动不同社会和文明的共同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首先发展系统的文明研究概念体系,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这既回应了学术界对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基本概念的需求,也为未来研究奠定了框架。

概念定义、概念体系分析框架与具体阐释

概念不仅是词语,还包含内涵,代表一系列现象(外延),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交流和构建理论的工具。概念一般由名词、内涵、外延组成,例如“文明”这个概念,其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外延则包括不同群体的文明形态。

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旨在将文明视角纳入学科研究,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促进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因而,其分析框架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文明从哪里来”(文明本源)、“文明是什么”(文明本身)和“文明到哪里去”(文明发展),这构成了理解文明概念体系的基础。

文明本源

本文所论“文明”主要指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但也涉及其他领域并相互影响。理解其本源需从人的本性和本能入手。人的文明本性和本能决定了必然要过文明生活。文明起源探讨其产生原因和过程,源头指发源地点。作为人类产物,文明具备生命体特性,储存发展信息(“文明基因”),同时受经济、政治、伦理和心理等“文明条件”影响。

理解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需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其内容、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类型、文明间关系及分布。

一是与文明本源相关要素。讨论文明,文明历史与文明传统是关键概念。文明历史指文明自起源至今的所有实践活动,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文明传统则是从历史中延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对当下和未来有深远影响。这两者共同塑造了文明的持续发展。

二是文明内容、要素、层次、结构等。文明内容指的是文明的实质性事务或要素,文明要素是构成文明的各成分。文明要素之间可能相容或不相容、可离或不可离。文明层次是要素形成的等级秩序,文明结构则是这些要素间的安排和搭配。

三是文明功能。文明功能指文明的作用,可从文明价值、资源、资本、能量、生产力、影响、绩效等角度分析。价值是其积极作用,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资本是促进个体或社会进步的资源。能量分为显能和潜能,影响正负不一。生产力指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文明影响指其带来的社会变化,绩效则关注投入产出。

四是文明类型和文明关系。讨论文明关系首先要理解不同文明的类型、多样性和异质性。西方文明虽然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但长期以“普世性”自居,推动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单一化发展,导致对其他文明的压迫和霸权。因此,要推动全球文明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文明多元论”,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反对“文明一元论”。

文明关系可以分为较隐形和较显性文明关系。较隐性文明关系主要关注文明的主体性,包括文明自觉、自信、独立、自由、自主、偏好、利益、权利、尊严、责任、权力等概念。较显性文明关系包括平等、不平等、公平、正义,以及文明间的合作、竞争、冲突等关系。

五是文明分布。文明分布指文明在特定区域内的存在和扩展状态,涉及文明的空间格局、板块、交错、扩散等多个概念。具体而言,空间格局是文明或其要素在地理上的整体分布和配置状态。板块是文明在地理上形成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如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规模和历史长度;交错指不同文明在同一区域共存的情况,文明交错带是指这些文明的交汇区域;扩散是文明从一个区域向其他区域传播的过程。

文明发展

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的发展文明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包含传承、变迁、改革和创新等形态。但文明也可能面临衰落、消亡或中断。衰落是逐渐衰败的过程,消亡指彻底消失,中断则是暂时停顿。在此过程中,文明通过传承与变迁延续和演变,通过改革与改良调整旧有结构,通过革命实现彻底变革。转型指文明形态的根本性转换,复兴则是衰落后的再次振兴。

概念体系的进一步理解

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整体性概念体系涵盖了诸多核心概念(见图1),旨在为研究文明的政治和公共管理问题提供框架。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JLKp0rW3ibJ6icSGhjgficqyCsKA3KYwU6zakKs3dMTzUFpXsWSicJ1WTNSZsUj9PIMr4ic9hYDGEC17kJVX5WBXzRQ/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图1 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体系

有些概念虽然看似与传统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无关,如文明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但这些问题在探讨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时至关重要。例如,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的起源、历史和结构等问题本就涉及广泛的学科范围,并且与文明密切相关。

更广泛地说,社会科学的现象通常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在一起,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结合其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因此,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体系不仅帮助理解政治和公共管理问题,还能为全球文明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概念体系发展的五项关键任务

一是概念分析。“文明”可深入剖析其二重性:作为名词表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体(civilization)、作为形容词表示先进、合理的特性(civil)。文明既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之分,也可区分先进与落后。研究需同时考虑这两层含义,在保持文明间“不可通约”的多样性同时,发扬“可通约”部分中更高的文明性,摒弃不合理部分,创造更高水平的文明。

二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虽然能验证理论发现新现象,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研究碎片化。规范研究分为价值规范(道德与价值判断)和科学规范(基于科学公理和逻辑推理)。如文明本性可通过科学规范研究,而自由、权利等概念需依赖价值规范研究。

三是实证测量。通过维度化和指标化使概念可测量。如“文明权利”可划分为独立权、平等权、发展权、自卫权等维度,再细化为具体指标。开发测量量表时需确保信度和效度,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优化。

四是关系网络。深入分析概念间因果关系,探讨文明本性、本能如何推动起源,以及与基因、源头的关系。分析文明的历史、传统、功能、类型等要素间联系,构建多维交叉的概念网络体系。

五是证据库建设。后续研究可通过实验、调查访谈、观察和大数据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建立两类数据库:用于证明概念逻辑关系的研究数据库,以及解释现实世界的实践数据库,为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

结论

发展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不仅是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举措。要推进这一学科,需要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因为概念是思想交流和知识构建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概念定义和体系框架,接着探讨了关键任务,提供了学科发展的简明路线图。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发展这一概念体系有助于建立“文明范式”,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忽视文明的缺陷。然而,改变现有由优势文明主导的范式非常困难,因其已被广泛接受并控制学术界。推动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克服既有范式的阻力和挑战。

作者介绍: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