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政府行政研究不仅是学科独立建科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更好服务于国家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且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需要。因此,在新时代,学科研究迫切需要“找回政府”。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政学互动,打开政府“黑箱”,为政府行政研究创造现实基础;必须破除西式治理范式迷思,认识政府关键作用,突破学科范式窠臼;必须科学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坚守政府行政内核,适时正本清源。
发布者: 时间:2025-03-07 10:03:23 浏览:
【202504】杨立华 | 找回政府: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新任务
注:本文观点摘自《公共行政评论》2025年第1期。
自1986年我国公共管理学恢复重建以来,依次经历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治理四次主要范式变迁。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后,其研究范畴,从主要围绕政府行政走向覆盖各种公共或半(准)事务的管理以及由其他各种公共或半(准)公共组织参与或提供的公共或半(准)事务。此外,伴随着西方治理理论研究的兴起和在我国的迅速扩展,我国公共管理研究从此也大量转向治理研究。尽管这一转变拓宽了学科研究范围、主题和方法,同时有力促进了政府行政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共管理学科内核的虚化。因此,当前需要通过重新重视政府行政研究,即重新 “找回政府”,来强化这一近年来被“过多遗忘”的学科内核,重建学科“立科之本”,并促使学科更加健康和有序发展。
为此,需要通过对公共管理学自恢复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仔细梳理,刻画和探讨政府行政研究在过去30多年的变迁与样貌,从而不仅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公共管理学及其学科内核的变迁和发展,而且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新时代“找回政府”及“重建学科内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我们探讨“找回政府”及“重建学科内核”的途径和方法。
为更好地对上述问题进行解释和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潜在原因及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本文以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期刊论文作为样本总体进行研究。首先,从主体、目标、资源、过程、结果、环境和发展6个维度界定政府行政研究的15个子议题;其次,从中国知网“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专辑中40余万篇论文,按每年论文被引量排序筛选得到7085篇高被引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最后,运用词典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政府行政研究及各子主题的研究热度与研究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十年,政府行政研究及其子议题在研究热度和研究地位两方面,都整体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进一步分析该现象背后原因发现,政学互动匮乏导致的研究条件被制约、西式治理范式崛起导致的研究话语和范式替代、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学界注意力转移是近10年政府行政研究热度和地位下降的三大原因。本文认为, “找回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巩固公共管理学研究学科内核及其合法性的需要、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需要,也是公共管理学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和政府机构管理实践及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最后,本文也提供了“找回政府”的三条基本路径:第一,加强政学互动,打开政府“黑箱”,为政府行政研究创造现实基础;第二,破除西式治理范式迷思,认识政府关键作用,突破学科范式窠臼;第三,科学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坚守政府行政内核,适时正本清源。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提出“找回政府”这一核心观点,意在强调要重新巩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立科之本”和“立学之本”的政府行政内核,而不是简单倡导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倒退或者回缩。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界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促进公共管理学能在坚守学科内核、巩固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为我国和世界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杨立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武楷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候选人;唐力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