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学术发表

孙明:《制度定型与思想张力:嘉道时期对“壅蔽”问题的讨论》

发布者:  时间:2020-06-24 10:21:53  浏览:

近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孙明的研究成果《制度定型与思想张力:嘉道时期对“壅蔽”问题的讨论》在《清史研究》上发表。

本文以清代言路制度(君主接受进言的渠道体系)为例,观照中国历史上从“创制”到“定制”过程中的政治角力和政治文化塑造问题,透视制度体系内在制约的力量及其与王朝政纲间的关系,试图由此说明“壅蔽”的生态如何产生且挣脱不破。

从制度的发展过程而非静态的视角来看,嘉道时期是清代言路制度定型时期。如果将“中枢”视为包括职官、文书等要素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言路制度实嵌于文书行政制度、君主日常政务处理机制之中,清代从题本到奏折、从内阁到军机处的重大转变,决定了言路的边缘化地位。士人沿承治道传统,坚持言路在政治体制中的结构性功能,批评“壅蔽”问题和言路制度;君主则将士大夫的个人道德放大到制约言路制度执行的效力,将言路问题归罪于士大夫的私心私利。制度与政纲共成一体,从清代言路的制度思想来看,“前代法意”与“本朝法意”之间又存在张力、相反相成,形塑了清朝的言路制度体系,影响及于“因循圆美”的官场积习和士林风气,走向嘉道时期彰显的“中叶困境”。制度定型期,在政治史上往往意味着,制度体系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力量未经检验,君主和士大夫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提出较大力度的批评和改革主张,而已趋于成熟的制度体系与相应的政治文化则展示它的力量,反作用于人事,束缚改革的冲动。

本文的写作,表达了作者将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权力结构、实践过程统合起来思考,分析其中周流遍布的互动关系的努力,希望由此呈现制度史的复杂面相,将制度史带回到政治史的场景之中。作者借助洪亮吉、龚自珍、魏源等嘉道士人的言说,思考当时无处不在的“中叶困境”,希望由此增进对清中期历史的理解。身处奏折、军机处、言路制度塑型、发展的进程中,洪亮吉、龚自珍看到了正在消逝的制度传统,乾隆晚期的政治问题放大了制度问题,更引他们思考和批评问题所在。这种批评,成为近代制度变迁的先声。

(内容转载自“政观生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