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沙龙纪要 |【北大公共治理沙龙】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碳排放双控效应研究

发布者:  时间:2025-04-30 09:28:18  浏览:

2025年4月25日晚,由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碳排放双控效应研究”主题学术沙龙在廖凯原楼B105举行。受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于春玲应邀线上出席并作专题报告。此次沙龙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由政府管理学院博雅博士后马壹主持。

沙龙现场

于春玲围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制度逻辑、研究进展与实证评估展开了系统汇报。她首先介绍了碳交易制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指出该制度通过设定排放总量上限和引入配额交易机制,借助市场手段优化社会整体减排成本。随后,她回顾了中国碳交易制度从地方试点到建立全国统一平台的演进过程,并结合知识图谱分析,系统梳理了中英文期刊中我国碳交易相关研究的文献结构与热点演化趋势,识别出当前研究重点集中于政策效果评估、碳价格预测、有偿配额机制设计、法律制度建设、电力市场耦合,以及碳交易与其他减排政策的协同路径等方向。她指出,碳交易政策研究正呈现出方法多样化与议题交叉化的趋势,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制度层面探讨,提升实证研究的规范性与解释力。

在报告的后半部分,于春玲重点分享了她关于碳交易政策“碳排放双控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2010至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她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方法,评估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但在部分企业中却出现了碳排放总量上升的现象。她据此提出两条可能的机制路径:一是“生产规模扩张效应”,即部分边际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通过购买配额扩大产能,进而提升总排放;二是“技术推动效应”,即碳交易制度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提升产出能效,从而降低碳强度。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也验证了上述机制的存在。她表示,本研究首次在微观层面同时纳入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旨在为碳交易政策效果的深入评估与制度优化提供经验支持。

主讲人于春玲

在与谈环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向天怡围绕知识图谱研究提出了多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她关注于春玲展示的中英文文献数量与关键词时序的变化,特别是2021年前后中英文文献均显著增长的现象,提出这一趋势是否与政策出台或重大现实事件相关联。同时,她指出,文献中研究机构的网络聚类是否反映了区域碳市场发展中的制度差异与合作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她还关注英文文献中“绿色创新”高频关键词的出现,建议与中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寻学术关注焦点背后的政策演进逻辑。

来自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孟研君结合地方治理经验,分享了昌吉州在推进碳减排与绿色转型中的探索与挑战。她指出,作为福建对口援建地区,昌吉州在借鉴其先进低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工业减排和大气治理,在准东开发区建设了多个能耗监测平台。在清洁能源推广、火电排放控制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由于冬季采暖期长、绿电消纳能力有限,昌吉州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较大压力。她强调,碳中和战略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因地制宜推进低碳转型,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

在总结发言中,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现实价值和数据基础,同时指出研究在理论对话、切入角度与结构逻辑等方面都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他建议于春玲老师从三个方面对研究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其一,从描述性研究的角度,或可尝试撰写一篇关于研究热点与学科演化知识图谱的描述性研究论文;其二,从学科或学科领域研究的角度,或可进一步聚焦有理论力的学科或学科领域问题展开研究,以探讨如何推动相关学科或学科领域的研究的发展;其三,从解释性研究的角度,或可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理论问题,找准理论锚点,探讨要研究的核心前置变量对研究结果变量的影响和机制。他强调,真正好的研究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据或现实经验支撑,而且必须有清晰的学术定位和高度的理论抽象能力,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好的研究成果。

沙龙最后,在场师生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就碳交易政策的研究方法、理论建构与政策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气氛活跃、观点交锋充分,展现出饱满的学术热情与丰富的跨学科思考,为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