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讲座纪要 |【北大公共治理讲座】郑建君: 中国公民民主观的结构、测量与评价

发布者:  时间:2025-05-09 09:06:55  浏览:

2025年4月30日下午,主题为“中国公民民主观的结构、测量与评价”的讲座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建君老师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颜俊老师主持。该讲座是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比较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讲座围绕中国公民民主观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展开。郑老师首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定位切入,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于体制机制建设,还需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价值,对中国公民民主观的结构内涵及其政治影响的研究,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研究议题。

郑老师以社会生态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与微观个体认知交互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辨析中国公民民主观的概念界定。民主观是指“围绕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知识、态度以及由此而生的规范、理念符号等,综合反映了公民对民主政治生活的认知体验和评价”。通过梳理既往研究,郑老师指出学界在民主观类型学、测量工具及影响机制系统探索上的不足,构成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

随后,郑老师介绍了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开发科学测量量表,并基于加以验证应用的研究路径。在结构研究方面,郑老师及其研究团队运用扎根理论,从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历史文献的编码分析中,提炼出“价值认知”“制度认知”“实践认知”“效能评价”四个面向、八个具体维度的民主观结构。在量表开发方面,首先根据上述维度设计开放式问卷收集问题,经条目筛选归类后形成预测试量表,并进行信效度分析。在现状研究方面,通过13394份全国样本的数据分析,展现出当代公民民主观“协和有道”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当代中国公民肯定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制度化民主参与的追求,同时高度关注民主制度的治理绩效。

此外,郑老师从政治现代化和政治社会化的视角解析了中国公民民主观的形成脉络,并特别指出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如“大同有道”的社会理想、“中庸贵和”的思维方式、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公民民主观,使稳定有序、协商对话、重视绩效成为中国公民民主观的重要特征。

在互动环节中,郑老师就在场同学提出的文化环境与民主观差异、问卷测量的效度、复杂概念的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本次讲座增进了同学们对中国公民民主观这一重要理论议题的理解,拓展了同学们对政治心理研究方法的认识,激发了对有关议题的探索热情。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文字 摄影 | 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