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讲座纪要 |【北大公共治理讲座】王正绪:比较政治文化研究:超越后物质主义理论

发布者:  时间:2025-05-14 09:31:34  浏览:

2025年5月12日,主题为“比较政治文化研究:超越后物质主义理论”的讲座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正绪老师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颜俊老师主持,130余名师生参加。该讲座是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比较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讲座主要聚焦于物质主义理论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王老师从“后物质主义及广义的现代化理论能否用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困惑出发,认为以往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混淆了民众的民主“价值观”与“民主”态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造成了以往研究在变量构造与结论解读上的错误。他提出应当通过拆解政治文化变迁这一概念,将民主“价值观”与民主“态度”这两个概念分开进行研究,来探究解释政治文化变迁的两大机制,并结合自己当前的研究展示了一些关于中国民众民主观最新的实证发现,就如何对后物质主义理论进行理论重构提出初步构想,点明了其实证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

 

 

 

王老师介绍了英格尔哈特关于后物质主义与政治文化变迁的经典理论。他指出,经典的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中民众收入、教育以及城市化、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上升,民众的价值观会从物质主义目标转向后物质主义追求,从“传统观念”转向“理性”和“现代”思维,从强调权威、秩序和等级转向重视个人权利、多样性和平等,转向亲民主价值观(prodemocratic values)。他将这一经典的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称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理论”。

 

王老师认为,按照经典的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经过将近四十年持续的经济社会现代化,中国民众的“亲民主价值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应该增强,公众应该要求多党竞选、媒体自由等“(西式)民主”制度,而民众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对现有体制与机构的政体支持应当下降。而在近期有关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来自中国的证据只能部分证明后物质主义理论,有些证据甚至不支持后物质主义理论。这些研究认为,特殊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使得中国的文化变迁受阻,仅仅将中国案例作为后物质主义理论的“例外”或“异常”。

 

王老师展示了自己有关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几项相关实证研究,区分了四组关于政治文化变迁的“自变量”,分别是政治信任(对国家机关与政府的信任)、政体支持(对当前政治体制的支持程度)、亲民主价值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民主支持(即是否支持“西式民主制度”),并展示了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关于这几项因变量的异质性结果。他认为,基于这些实证结果,总的来说,在区分民主“价值观”与民主“态度”(即民主支持)后,可以发现,第一,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政体支持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二,中国民众的民主价值观有明显增加;第三,中国民众的民主支持(即对西式民主政体的支持程度)则没有明显的升高,甚至出现了轻微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会带来亲民主的价值观,但并不必然带来各个国家、社会都会在正式的政治制度上以西式民主制度为模板进行复制的现象。这进一步说明,在民众的民主态度与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按照西方的制度来修改或塑造本国的制度,也能实现有效的治理与政治秩序(体现为较高的政治信任和政体支持),所以实现多样化的民主模式完全是可能的。他指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避免西方政治文化研究中的线性史观与民主目的论,重新思考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在交流环节中,王老师对在场学生与线上参会者提出的民主“价值观”与“态度”能否分开、民主“态度”该如何测量、中国中产阶级民主偏好的形成的结构性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回应。本次讲座增进了同学们对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等问题的理解,拓展了同学们对比较政治学理论如何运用于中国研究的认识,激发了对有关议题的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