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主题为“具体的和可能的“是”——海德格尔思想重探”的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14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唐士其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志伟与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德敏主持。讲座围绕唐士其老师最新出版的《具体和可能的“是”——海德格尔思想重探》展开。

讲座现场
唐士其教授首先从“是”这一哲学概念切入,解释了选择“是”作为海德格尔文本中的概念翻译的原因和考虑。唐士其认为,通过对“是”的含义的把握和理解可以实现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理解,是认识海德格尔政治理论和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唐士其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关注实现了从西方哲学传统的“what is it”到“be”的转变,而海德格尔的这种转变也使得他与关注可变性和可能性的中国哲学思想有所关联。
唐士其教授对海德格尔所面对的哲学危机及海德格尔提出的办法进行了阐述。海德格尔所面对的是从大卫·休谟发展到康德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哲学危机。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哲学确定了它不可实现的目标,即寻求不变的、普遍的东西。海德格尔的解决之道是强调“是”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唐士其教授紧接着对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了解析。第一,海德格尔将思考存在的存在着视为理解“是”的方法,因此海德格尔对人进行研究;第二,海德格尔强调“玄同”,即“是”发生的条件或背景的东西;第三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为“是”之家,认为思想超越语言之外,语言是思想的路标;第四;海德格尔通过将同一性和离散性的连接跳脱对本源的追溯;第五,海德格尔借用施密特的理论,认为决断是对决断的根据的决断。
最后,唐士其教授指出海德格尔晚年的保守性,海德格尔晚年认为自己只是在为未来的思想做准备,海德格尔相信思想要提供“真、善、美”,这为我们指明了思想发展的方向。

讨论现场
讲座的讨论环节气氛活跃,与谈人张志伟教授围绕讲座内容和海德格尔思想从专业的角度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和评论。现场师生围绕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等发面踊跃提问并发表意见。本次讲座增进了师生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激发了大家对相关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