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会议纪要 | 文明互鉴与知识自主:政治思想史新锐工作坊

发布者:  时间:2024-10-10 10:30:22  浏览:

2024年10月8日,主题为“文明互鉴与知识自主”的政治思想史新锐工作坊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1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德敏主持,来自六所高校的多位学者参与了讨论。

上半场的分主题为“近处的远方:旅行与政治思想史中的文明互鉴”。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旭老师以《旅行与情感:孟德斯鸠论文明互鉴中的情感启蒙》为主题,分析了孟德斯鸠对不同文明背景下推动政体运行的情感机制的讨论,指出在英国政制与传统中国的对照中,凸显出的是商业文明在人类情感问题上所扮演的“分水岭”角色。同时,通过对《波斯人信札》的考察指出,在商业社会背景下避免情感的放纵并为政治秩序提供一个宽和的情感基础,是另一重尚未完成的“情感启蒙”。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的任舒怀老师以《爱弥儿的第二次启程:卢梭论徒步漫游与遐思生活的幸福》为题发言,通过重构卢梭对“旅行”及其意义的论述,区分了“作为教育方式的旅行”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旅行”,指出爱弥儿所代表的伦理典范并非积极公民,而是一种超离政治的隐逸人格。爱弥儿不仅提供了一种平行于沉思者形象的伦理典范,也暗示着卢梭晚年向隐逸哲学方向的理论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夏尔凡老师以《蒙田:人是旅行的动物》为主题,通过对蒙田“旅行者”形象的分析,指出“旅行”在蒙田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教育的重要方法、人的自然存在方式以及健康的政治参与的前提,旅行成为人的本质特征。而”人是旅行的动物”也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异己”的政治与宗教目的之间的剥离,意味着自由、愉悦的伦理和宽容、节制的政治。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钟晨宁老师以《野营旅行与G.A.科恩的社会主义联想》为题发言,认为G.A.科恩借助“野营旅行”对社会主义的可行性与可欲性作出了一次富有想象力的道德论证,但一种得到恰当理解的共享原则可能会突破平等原则通常支持的社会类型。由“野营旅行”联想产生的社会主义方案面临着规范原则之间的冲突与选择,也折射出科恩本人在自由平等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游移立场。

下半场的分主题为“‘不能’还是‘不够’:‘冷战自由主义’反思与批判”。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孙宇辰老师以《冷战自由主义的幽灵:<与自己为敌的自由主义>的得与失》为题发言。他认为,莫恩批评“冷战自由主义”,意在介入当前美国的意识形态论辩,重新激活冷战之前存在的进步主义的、富有解放性的自由主义传统;莫恩关于冷战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如何重塑自由主义“正典”的分析是该书的亮点,但该书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过于主观,在历史叙事的建构上流于简化,最终未能令人信服地刻画“冷战自由主义”的思想史群像。

复旦大学高等人文科学研究院的谭锐捷老师以《作为言语行动的思想史——以莫恩的“冷战自由主义”研究为例》为题发言。他认为莫恩的思想史著作是一种言语行动,意在介入有关美国当代政治危机的辩论。他认为莫恩的叙事是选择性的,并详细分析了莫恩怎样选择研究对象和裁剪阿伦特,并以此来建构冷战自由主义叙事。莫恩的叙事并不成功,作为言语行动的思想史叙事需要借助知识社会学等学科资源来构建。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党成孝老师以《哈耶克的观念铁幕》为题发言。他认为,莫恩提出了“冷战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哈耶克的思想与其存在亲缘关系。哈耶克区分了思想史叙事中的两种自由,认为以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自由是建立在个人财产权之上的个人自由,以法德为代表的高卢自由强调集体的无限自由。这种思想史叙事得到了很多“冷战自由主义者”的呼应,但一方面它经不起细致思想史研究的推敲,另一方面罗森布拉特的研究也能在宏观框架上替代这种叙事。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的朱华辉老师以《莫恩、施克莱与朝向未来的政治》为题发言。他认为莫恩号召一种面向未来的政治理论,但却没有详细论证这种政治理论是什么。莫恩强调了施克莱政治理论中的消极意义与怀疑主义。但施克莱的作品中有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性,表现在她对乌托邦积极性质的讨论、对怀旧历史观的批评以及对历史激发人们主动性的相关思考。施克莱的政治理论具有政治现实主义和审慎改革意识,我们能从中探寻政治理论的“未来性”。

工作坊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师生围绕各分论题及发言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段德敏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和评论。本次工作坊增进了师生对文明互鉴与知识自主等主题的思考,也激发了大家进一步研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