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立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程诚、李志刚的研究成果——《如何衡量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绩效?——VPP整体性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建构和检验》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年第6期上发表。
该成果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由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呈持续高发态势。这类事件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影响范围广泛化等突出特点。然而纵观现有研究,虽然学者们热衷于讨论冲突处置的方式和策略,却很少论及究竟什么样的冲突处置效果最好,如何对处置绩效进行系统评估。这就导致事件处置经常缺乏客观和科学的比较标准,不仅无法厘清影响事件处置的关键因素与步骤,也妨碍了对成功处置经验的总结。
该成果在融合现有评估理论、大量前期访谈和与十几位团队成员约三年的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衡量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处置绩效的价值-主体-过程VPP(value-participant-process)三维度的整体性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指标隶属度、量表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VPP的价值维度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价值关怀,主体维度则能够反映参与事件解决的多元主体的偏好及意愿,过程维度能够体现事件解决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重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立体网络体系,用以对事件解决绩效的测评提供理论支持。这三个维度涵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民主性和法治性六个一级指标,成本、收益等27个二级指标,及政府部门的成本、民众的成本等81个可选择使用的三级指标。
该成果同时指出在使用VPP整体性评估指标体系时,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针对评估主体的特征要素,注重构建规模匹配、结构合理与功能互补的整体性评估主体体系;二是要针对事件的具体特征或情境、参与者的类型以及对于评估结果的具体需求,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层次考察改进事件解决的策略。
总之,VPP整合性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的提出,为衡量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效果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系统评估方案,可帮助研究者或实际工作者系统全面地评估事件处置效果,也为我国更好地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了行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