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主题为“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和政府回应”的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孟天广老师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颜俊老师主持。本次讲座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行为导论》课程和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健康治理”团队学术活动的一部分。4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孟天广教授
本次讲座围绕数字时代的回应性政治,深入讨论了中国当代的政治发展。孟老师首先梳理了回应性政治和政治发展的理论脉络,指出传统上对回应性政治的研究存在诸如温度调节器模型和宏观系统模型等社会中心论解释,强调国家之外的因素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而这一理论视角无法解释中国政治系统的强回应性特征,尤其是无法解释国家内部的回应动力和激励机制,因此需要引入国家中心论的视角。孟老师指出,回应性政治是一种整合政党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政治发展理论叙事,为突破比较政治发展理论中存在的政党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可能三角”提供了理论解释,在实践中推动着实质性民主发展。
随后,孟老师介绍了中国回应性政治的起源、发展和多个视角的制度逻辑,他认为中国回应性政治的动力机制同时依赖于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后者主要关注国家内部有关政治吸纳、政治回应及其激励的制度设计。按照回应机构间在政治权威和专业性上的区别,可以将政治实践中的回应制度分为六种类型,它们在回应效率和质量上存在系统性差异。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正在迎来新一波的政治参与爆炸。不同于亨廷顿所关注的二战后第一波政治参与爆炸,这次参与爆炸源于技术赋权的影响。数字时代的政治参与表现出开放性强、低成本、匿名性强、可见性强等特征,政治参与的弥散也存在强社会学习效应。孟老师还区分了政府回应性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体回应性、政策回应性和体制回应性。孟老师通过实证研究论述了数字时代三个层次政府回应性的转变及其背后的政治原因,进而讨论了回应性政治的条件和限度。

现场交流提问
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气氛活跃,在场学生踊跃提问,问题涉及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回应制度设计、回应性部门之间的纵向协调、政党建设与回应性政治的关系等,孟老师进行了细致解答。本次讲座增进了同学们对数字时代的中国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的理解,孟老师的个人研究分享也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对相关议题的探索热情。

到场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