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下午,主题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机理的三重考察》的讲座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4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景怀斌教授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颜俊老师主持。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比较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活动的一部分,20余位来自各院系的师生到场参与。

本次讲座中,景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讨论了三个主要问题:作为政治生活的共享意义系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何在文明发展中定型?如何具有政治价值观、情感与思维方式功能?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生转换?景老师首先立足于国家治理问题,指出应同时关注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而文化全息性地参与国家治理功能,是当下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国家治理方式,提供了社会治理的“心理图式”,是国家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实施的心理基础。
随后,景老师梳理了中国政治文化演变历程,从早期方国、周代德政国家,到汉武帝时期“天人三策”的提出以及独尊儒术,再到宋元明清时期儒化国家治理理性的提升,直至近现代“天道”的“人民”置换,中国现代国家的诞生。在此基础上,景老师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八个核心观念,分别是 “天道-民心”终极权力观、皇权中心的权力等级观,有效性层次上的礼范刑辅的治理观、选贤任能的精英观、养与教的人民观,以及国家形态想象层面“大一统”的国家形态观、“仁政”的国家治理理想、家国命运共同体观念。它们分别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功能。
接着,景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证研究,以定量数据分析方式,讨论了传统政治文化在“民心”中的作用。通过“民心”的操作化定义和变量框架建构,4203人的大样本问卷调查,以多元回归方式证实了传统政治文化对“民心”的显著正向作用,也发现了儒家终极观念与政策收益感的调节关系,即政策收益感降低时,儒家终极观能够弥补政策获益感带来的“民心”降低而维持“民心”的稳定或增强。这以数据关系发现方式证实了儒家信仰系统在国家治理合法性上的根基作用。
在交流环节中,景老师对在场学生提出的文化作为治理方式的特点、政治文化与民众社会态度等问题进行了回应。本次讲座增进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重要议题的理解,拓展了同学们对多种方法结合的认识,激发了对有关议题的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