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晚,由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主办的“环境治理冲突解决的协同机制”主题学术沙龙在廖凯原楼B105室举行。此次沙龙由政府管理学院博雅博士后马壹主持,受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邀请,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权、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蒙常胜、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河应邀线上出席并作专题报告。沙龙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40多名师生到场参与并积极交流,现场学术气氛浓郁而热烈。

沙龙现场
沙龙开场,唐权副教授以其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聚焦“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纠纷事件”这一具有高度现实关切的问题展开深入阐释。他指出,城乡二元体制不仅体现在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更深刻影响着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逻辑与治理路径。城市居民通常拥有更强的组织能力与更丰富的表达渠道,因而在面对环境风险时更容易获得政策回应;而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公共服务薄弱,矛盾纠纷更易升级为激烈事件。结合多个调研案例,唐权进一步分析了矛盾纠纷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强调环境治理本质上是一个涉及治理能力、政策过程与结构性安排的复杂系统工程,呼吁加强事前干预与制度协同机制建设。此外,唐权副教授分享了自身在教学与科研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勉励青年学者立足中国语境,关注实际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独立研究能力。
随后,蒙常胜副教授以“区域协同中的利益冲突与制度协调”为题,介绍了其围绕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所开展的研究。他指出,区域环境治理问题的核心在于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执行分歧,而现有政策往往难以在制度层面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在博士研究基础上,他引入集体行动的“产品-制度”分析(PIA)框架,从制度供给、适应性与嵌入角度,剖析多元主体协同中的制度张力。他强调,技术方案若缺乏制度支撑,其执行效果往往有限,而制度安排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蒙常胜指出,未来环境治理研究应更加注重制度基础的建构与调整,并希望建立具有本土问题意识的分析路径,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解决方案。
最后,黄河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中的“智能体”(Agent)技术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题分享。他指出,智能体系统作为具备感知与自主执行能力的技术单元,正逐步被引入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与政策执行等领域,为公共治理提供新的技术工具。结合当前应用案例,他分析了该技术在交通、应急管理与资源分配中的优势,同时指出其推广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制度滞后问题。他强调,公共管理学科需要积极回应新兴技术引发的治理体系深层变革,深入研究其对组织结构、公民参与和制度适应性的重塑机制,从而推动传统治理模式向更加智能化、协同性的方向演进。
在互动环节中,杨立华教授就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问题发表了总结性回应。他指出,AI技术虽然在数据处理、事务执行等方面具备一定辅助价值,但其作用始终应被定位于工具层面,不能替代人类在治理中的核心判断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治理的本质不在于效率的机械提升,而在于对公共价值的把握与责任担当。在此基础上,杨教授引述王阳明“致良知”与“四句教”的哲学思想,强调技术本身无善恶之分,真正重要的是人在使用技术过程中的道德意识与价值判断。他指出,技术应用应受到良知的约束与制度的规范,唯有坚持伦理反思与制度建设并重,才能在快速变革的技术环境中维系公共治理的理性与正义。
在场师生围绕环境治理制度设计、AI伦理边界、公民参与机制等问题积极提问和展开交流,三位主讲人及杨立华教授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细致回应。沙龙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当前公共管理学界对治理转型与技术变革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