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学术著作

沈体雁、劳昕、古恒宇:《转型中国的流动人口迁移格局与意愿研究:城市逐梦之路》

发布者:沈体雁、劳昕、古恒宇  时间:2023-01-25 10:55:36  浏览:


扫码可进入图书主页

一、本书简介

基于中国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动态调查等数据,采用空间统计、空间计量和网络分析等方法,从个人、城市和省级等层面研究了转型时期中国流动人口的迁移格局、迁移意愿及其影响机制,为揭示转型中国的流动人口迁移规律提供了新的事实、新的解释、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当代中国现代城市治理和人口治理研究的一部力作。 

二、本书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极为特殊而重要的特征事实和动力机制就是持续出现和保持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从而产生了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极其特别的社会群体,即中国的流动人口,也就是居住和就业所在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了迁移,但并未获得迁移目的地户籍的人口,在统计上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其中,主要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以及从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和超特大城市迁移的人口。数据表明,1982年、1990年、199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别为1154万人、3750万人、7073万人;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超过1亿;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21亿;从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保持在2.5亿左右。四十多年持续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而且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城乡人口经济格局,甚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系统地总结中国和亚洲人口迁移与治理经验,构建基于精细空间分析的空间人口学理论与方法框架,研究流动人口迁移与变化规律,关注人口迁移和变化对个人、城市、区域、国家甚至全球发展的影响,倡导更加积极的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口治理政策,对于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实现自身幸福的城市梦,对于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世界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城市治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空间人口学的发展,本书汇聚了该研究团队多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作为Springer出版社“空间人口学与人口治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基于中国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地理位置大数据等,系统全面地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尺度深入研究了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意愿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旨在从地理视角和个人视角更好地揭示流动人口城市逐梦之路现状和其阻碍因素,从而为中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的主要发现如下:一是提供了改革开放后省级和地(市)级尺度上中国人口迁移全景描述,包括人口自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空间集聚率、人口近年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回流至中西部地区及内陆地区省内人口迁移增加的空间分散率、邻近地区人口迁移流之间相互影响的网络相关率等,并基于重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迁移格局转变动因提供解释性证据;二是基于“内部动因+外部激励”分析框架,关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包括居留意愿、户籍迁移意愿、回流意愿)的地理格局演化及机制,揭示了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探测了迁移意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了迁移意愿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机制,解析了迁移意愿网络的集群效应,并聚焦宅基地等关键因素对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特定影响;三是聚焦城市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关系讨论,从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融入等方面提供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治理的若干建议。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动学术研究的视野,而且通过引入新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和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为我国空间人口学和人口治理的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法和有价值的实例参考,对于流动人口的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人口地理、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非常适合作为相关研究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依主题可划分为“人口迁移流动研究”“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研究”“流动人口与城市治理”三篇。其中,第一篇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省级和城市层面的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第二篇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探讨了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居留意愿和回流意愿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第三篇包括第7章和第8章,基于前6章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流动人口的城市治理问题,聚焦于户籍制度改革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

 三、 本书目录

 

 

四、 本书作者

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劳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古恒宇,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五、丛书介绍

Spatial Demography and Population Governance (SDPG)

空间人口学与人口治理

欢迎扫码查看丛书详情

 空间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变动的空间格局、过程、机制与影响的交叉学科,是人口数据科学、空间统计空间计量学与人口理论的有机融合。空间人口学采用精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与变化等人口发展规律以及人口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性别失衡、增长分化等人口结构性变化及其带来的冲突、移民、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建立可持续人口治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21世纪以来,随着空间人口数据的日益丰富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空间人口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专门化的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成为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等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为了推动中国空间人口学的发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等专家学者以空间统计空间计量、空间综合人文学社会科学、区域科学、现代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学术活动为基础,发起组织了多次以空间人口学为主题的研讨会和工作坊,并在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支持下,组织出版“空间人口学与人口治理”丛书。目前,第一本书《转型中国的流动人口迁移格局与意愿研究:城市逐梦之路》已经出版,张耀军、刘晔、孙铁山、温锋华、劳昕、古恒宇等教授的研究专著正在学术评议和撰写出版之中。

本系列丛书旨在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空间人口学的发展,促进空间统计、空间计量和空间分析的前沿方法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加强人口迁移、人才流动、城镇化、生育率变化、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重要人口变动现象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为制定空间精细的人口政策和实现可持续的人口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