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北大公共治理讲座】童志超 | 儒家贤能政治与选举型代议民主的认知缺陷

发布者:  时间:2023-05-22 15:07:31  浏览:

2023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主办的北大公共治理讲座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童志超围绕主题“儒家贤能政治与选举型代议民主的认知缺陷”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德敏主持。

讲座截图

讲座伊始,童志超助理教授介绍了当前规范民主领域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争论,认为其讨论的主题是由规范价值之争(political equality versus political hierarchy)进而引出的制度实践之争,而制度实践之争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支持选举型代议民主(electoral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但是,许多学者指出,在代议制民主中,政治权力被少数被选举出的政治精英掌握,而大部分民众则被排除在外。因此,选举型代议民主就被许多学者解读为带有强烈等级秩序/精英主义色彩的混合政体,其可以演变为一种精英政治。所以,仅仅从价值层面分析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争论不足以解释贤能政治理论家为什么在制度上拒绝选举型代议制民主。在这种背景下,童志超助理教授将贤能政治理论更多地视为是制度层面针对选举型代议制民主既有的认知缺陷(epistemic pathologies)的一种潜在、待检验的解决方案,而非价值观层面对儒家等级秩序的捍卫和推崇。

讲座的第二部分,童志超助理教授介绍了选举型代议制民主的四种“认知缺陷”:第一种是“多数派暴政”,指的是在选举制下由于民众对个人选票价值的考量而产生的“理性无知”,进而导致投票结果的失真;第二种是“少数派暴政”,正是因为选举型代议民主制下公民的“理性无知”,导致有意义的问责(meaningful accountability)无法实现,政策过程容易被精英俘获(elite capture);第三种是“选民共同体暴政”,是由于选举周期的存在导致政客对气候变化等长期议题缺乏关注;最后是“竞争性个人暴政”,主要是因为选举政治/负面选举策略所强化的非理性群体认同(irrational group attachment),这样的行为加剧了社会的冲突。因此,童志超助理教授认为,在规范民主理论中,竞争性选举的的“民主性”已不再被视为是不言自明的,而成了需要进行详细论证和辩护的。

讲座的第三部分,童志超助理教授介绍了当代规范民主理论中针对选举型代议民主认知缺陷的两种解决方案:智者统治(epistocracy)和非选举型民主。而贤能政治(meritocracy)则与智者统治更为接近,二者在制度层面的区别在于贤能政治更倾向于直接采用考试来对执政者进行“初选”,而智者统治则更喜欢采用复数投票制;大多数贤能政治的制度设计部分保留了民主制,而智者统治则旨在完全取代民主制。因此,贤能政治相比于智者统治更有制度优势、更有认知能力。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童志超助理教授分析了智者统治的两大问题:“智者的非理性”和“智者的信息缺陷”。“智者的非理性” 问题的根源是在选举政治下,由于选民“理性的无知”,其所选出的智者就会是拥有较强政党意识因而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的人。而“智者的信息缺陷”则是因为其受制于人口统计特征往往缺乏对普通人思想处境的充分了解而产生的信息问题。正是具有这样的认知优势,贤能政治比选举型代议民主更可能实现儒家正当政体的两项道德要求:人民幸福和人民认可。

最后,童志超助理教授根据选举型民主的认知缺陷,探讨了其对儒家民主理论的启示,认为非选举型民主所推崇的抽签和协商的方式既可以避免选举型代议民主的认知缺陷,又可以有效利用民主决策的认知优势,因此儒家民主理论可能更为认可非选举型民主。但本讲座总体上认为,无论哪种类型,我们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在对比参照中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讲座结束后,童志超助理教授就实证材料在何种程度上支撑规范研究,以及智者统治、儒家民主与非选举民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