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至9日,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会(IRSPM)2025年年会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当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和社会资本:直面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挑战”(Civic Engage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Contempor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 Equ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会议盛况空前,吸引了全球超过一千位专家学者参与,进行了九百余项学术报告和其他各类学术活动。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政府环境社会治理研究团队六位成员,包括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府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杨立华,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和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洪谋,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和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文辉,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和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向天怡,以及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马壹和博士研究生曹高航,参加了此次年会。

团队参会成员合影
在本届会议中,公共治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杨立华教授代表亚洲学术界参与了题为“科技与气候行动的交汇”(The Intersection of Tech and Climate Action)的“实践-学术对话”(Practitioners-Academics Dialogue)论坛,与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副主席、意大利博洛尼亚市市长、前意大利环境和能源安全部部长及来自美国等的三位学者等嘉宾进行深入交流并做重要发言。针对“科学技术如何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贡献”这一问题,杨立华教授指出,应将技术区分为直接进行环境治理的具体技术以及更好地应用多种技术进行治理的技术;相应地,决策者应当具有两种知识,既要对具体科学技术知识有基础的了解,又要了解行动者们各自具有哪些类型的知识和技术,以进行更有效的协调和更广泛的合作。进一步地,杨立华教授提出,并非技术应用越多约好,应当认识技术的限度、倒U性或非线性效应及潜在负面影响;决策者不能寄希望于使用技术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认识到如何对技术进行治理的重要性,并建议加强技术性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协同。最后,杨立华教授还指出很多环境问题正是由技术自身所造成的,因此最终是否能通过技术解决由其造成的问题,仍需进行长期持续探索。杨立华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传递了对于环境-技术问题的独特中国思考和中国声音,多位实践、学术界嘉宾都真诚表示从中得到了重要启发。会议期间,杨立华教授还组织参会的亚洲及华人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会上、会下交流;并分别和博士后马壹、博士生曹高航合作汇报了两篇大会会议论文。此外,作为研究会副会长,杨立华教授还参与了研究会理事会的多项活动,积极参与年会组织的全过程,担任大会重要奖项“Routledge终身成就奖”“Osborne新研究者最佳会议论文奖”和“Pollitt最佳会议论文奖”等奖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参与组织了其他多项工作。

杨立华教授参与“实践-学术对话(PAD)”大会对话论坛
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文辉作为主要汇报人在“通过数字参与式方法增强服务使用者、社区和公共服务的预防能力和韧性”(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Increasing Resilience of Service Users, Communities and Public Services through Digital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分会汇报了与学院博士生武佳璇的合作论文《数字助推与低碳参与》(Digital Nudging and Low-Carbon Participation)。研究探讨了多种数字平台属性如何助推公民参与低碳行动的意愿。研究指出优化数字平台设计有助于增强自愿性低碳行动中的公民参与,为更好地开展碳中和行动做出了贡献。
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洪谋作为主要汇报人在“新兴技术与公共部门转型”(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分会汇报了论文《城市热线和回应性治理:比较美国311热线和中国12345热线》(Urban Hotlines and Responsive Governance: Comparing United States’ 311 and China’s 12345)。研究比较了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热线系统:美国311热线和中国12345热线,分析它们的结构、运营和社区参与策略,讨论它们在地方治理中作为回应性治理机制发挥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城市热线如何在不同治理环境中提供参与、公共问责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渠道。

张洪谋助理教授作研究报告
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向天怡作为主要汇报人在“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分会汇报了与上海交通大学陈一帆助理教授的合作论文《促进地方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协同效应:协调能力和资源投入的作用》(Fostering Synergies for Implementing Sustainability Ac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The Role of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and Resource Commitment)。研究重点关注协调能力和资源投入对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影响,并指出协调能力无论是单独来看,还是从与资源投入综合来看,都能够促进地方政府均衡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能进一步增强政府协调能力的积极影响。研究为地方政府在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战略性资源配置及能力建设推动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向天怡助理教授作研究报告
政府管理学院博雅博士后马壹作为主要汇报人,在“新兴技术与公共部门转型”分会汇报了与博士生曹高航、杨立华教授的合作论文《智慧城市中的公民参与:一项基于理论与全球实践的系统性综述》(Civic Engagement in Smart C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ories and Global Practices)。基于现有研究,论文揭示了数字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公民参与的基本方式,指出技术应用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和缩小公民参与所需的资本缺口,进而促进参与,但仍存在不平等、参与不足、隐私风险等主要挑战。研究最后讨论了数字参与政策和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持续优化新兴技术参与下的公民参与。

马壹博士后作研究报告
杨立华教授和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曹高航在“地方治理”分会的另一小组中汇报了与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保瑞的合作论文《弱信任的力量:强国家背景下协作/协同治理中政府和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Strength of Weak Trus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rust in NGOs i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a Strong State Setting)。研究挑战了协作/协同治理中利益相关者间信任越强、协作/协同治理绩效越好的传统观点,指出在我国国家力量较强的情境下,虽然政府和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相对较低,但这种信任度仍然有效提高了不同社会主体间的协作/协同水平和治理绩效。而且,政府和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能够通过影响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渠道、资源、能力和意愿等因素进一步影响非政府组织协作/协同水平和贡献,进而影响治理绩效。研究因此建立了强国家背景下协作/协同治理的“弱信任”理论,有助于增强对强国家背景下协作/协同治理机制的深度理解。

博士生曹高航作研究报告
在“实践-学术对话”论坛和研究报告中,团队成员与各国实践领袖、专家学者进行了气氛热烈、深入细致的交流。各项研究均得到与会同行的肯定和积极反馈。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会在国际公共管理学界享有盛誉,本次年会在与会者规模、学术汇报数量、活动丰富程度等方面更达到历届之最,为团队成员在世界学术交流中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