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专家视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那么该如何进一步理解数字化改革与转型的根本内涵?黄璜认为改革既要强调人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避免走入“技术万能论”,又需要把“惠民生”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出发点,保障数字空间中的公平、正义、普惠与安全。

发布者:黄璜  时间:2021-07-05 09:14:49  浏览:

【202109】黄璜 | 数字化改革与转型的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

注:本文原标题为《对数字化改革与转型的思考》,载于《中国信息界》2021年第2期。

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是当前地方发展和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从形式上看,数字化转型表现为社会各子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建立的各种应用场景,数字化改革则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和认知对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流程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如何进一步理解数字化转型与改革的根本内涵, 需要从复杂社会系统的演变与治理上来思考,这里做简要讨论。

人类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众多处于不同层次的子系统, 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耦合或交互关系,交互的内容包括物质、能量,也包括信息。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看, 无数的交互构成了在时空中的流动性。在人类可感知的最初环境中,时间是有序的,空间是无序的,因而流动是无序的也是有序的。复杂性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流动是社会复杂性的来源。

社会系统发展出各种改造时空的技术系统和规则系统来简化复杂性,为流动建立秩序。现在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的出现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离散化。城市化意味着时空被标刻化和有序化,而流动嵌入在标刻的时空中被有序地组织起来,为有效的市场交易和持续的知识创新提供可能。为了压缩流动时间或者说获得更多时间,城市空间被不断生产出来,同时流动及其所反映的主体间关系被持续地标识和认证。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既是生产时空的技术系统,又是特定的时空规则和结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自身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空间生产技术面临实际的约束, 生产时间的新技术却涌现出来。数字化释放了信息的流动性,并反过来优化或重构物理流动的秩序。时间被再次压缩了,空间约束却得以释放:虚拟空间只是一种“隐喻”,空间并非消失,而是在相对意义上可以被自由地支配。这样,不仅市场与社区、城市与乡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边界日益模糊,更重要的是人在生产与消费中的角色也模糊了,这不仅指媒体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未来也可能发生在一切商品中,数据要素流通要解决的个性化不是在消费而是在生产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整个社会系统正在实现数字化转型。

与此相应,数字化改革则应是在市场化改革基础上的再升级,既是公共治理体系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主动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的自我优化,又是为新的技术系统提供与之相应的规则结构的自觉重塑。数字化改革需要建立系统化和复杂性思维,既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复杂性包括物理时空中既有的复杂性和由于信息流动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新的复杂性,以及两者叠加形成的复合的复杂性,又要认识到这些复杂性都是围绕人及其互动而形成的,因而促进社会各子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人的发展。改革既要强调人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避免走入“技术万能论”,又需要把“惠民生” 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出发点,保障数字空间中的公平、正义、普惠与安全。

回归实践,改革当然不能仅仅落在理论和概念上,要尽快建立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了解真实情况,发现实际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黄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长。